您当前位置: >佛事动态
新刊推荐 | 香道与佛教
编辑:新媒体部

自古以来佛教就与香有着不解之缘,烧香是佛教弟子礼佛、敬佛、修行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支香,青烟袅袅,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馨香,成为了人和佛交流的媒介。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弟子们就用香、花、烛供养他。佛教像其它东方宗教一样,对人类本性喜好的香,也有着特殊的感受与认识。在佛教中不但以香为重要的供养,也用香来代表诸佛清净法身,或是以香来修持、说法

 

147期《佛教文化》专题特稿

香道与佛教 摘要

先睹为快~ 

 

宗门香事

释宗舜/ P16

 

今天香道复兴,但慢慢地不再是从香道的本质——恭敬、培福报乃至除秽这个角度,而是变成一个斗富、烧钱的行为。这其实已经把香、焚香引入了误区。古人乃至佛教重视焚香,其实是与香之品德有重大关系。宋代诗人黄庭坚在他的《香十德》里面是这样描述香的品德,他说香有这样的十种德性:

第一,感格鬼神。香通神明。能够跟鬼神进行交流,香是媒介。所以我们说心香一瓣,传达你们的心意。

第二,清净心身。焚香能够清净身心。本身因为香最大的益处能够愉悦我们的身心。芳香开窍,让那些不通的地方,苦痛的地方,变得通畅。

第三,能除污秽。污秽不单指环境的肮脏,也有祛除邪魔妖孽的作用。

第四,能觉睡眠。昏沉的时候焚香,能够使我们清醒。

第五,静中成友。安静,当我们孤独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可以焚一支香,静静地欣赏香烟的袅袅升腾,体会香烟刹那间无常变化的感觉。

第六,尘里偷闲。忙碌的时候也可以焚一支香。这个很复杂么?真不复杂,就看你有没有心。

第七,多而不厌。。真要好香二十四小时也没问题,你不会闻着感到厌倦了。

第八,寡而为足,这和上面的话要对起来看。我们说烧一支香,一支也觉得很满足,也不会觉得只烧这一根香是不是太少了啊。

第九,久藏不朽。香能够收藏很多年。

第十,常用无障,常常使用会少很多障碍。

 

开方便门 识真实相——依香悟道的僧人们

华程/ P24

 

待宾客入静,大熙法师才会将香盒、香炉等香具一一呈现出来,而不是事先摆放妥当。“行香也是修行的过程,行香必须要具有恭敬心,因此一招一式都有严谨的规矩。这同时也是体现了对宾客的最大尊敬。”对极致的苛求,体现于大熙法师课香的每一处细节之中。

在大熙法师的香席中,香材是随顺四时季节的变换来备置。“春天就多选用些花香型,夏天用一些偏清凉的,秋天会选一些奇楠,带着些暖香味……”

大熙法师常常会自己调和用香。对于这个从小就生活在焚香环境中的出家人来说,他几乎不用现成的配方,而是基于不同的药理属性,进行组合,自行调配,之后辅以天然的蜂蜜等作为粘合剂。“沉香材又是药,不能只为了贪其香气,而是要根据药理作用来调配,不然就会适得其反。”

 

而从利他的角度来看,可潜法师认为香道是一种很好的接引载体。“它很生动,和我们日常生活非常接近,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些诸如香道、茶道等入手,来吸引普通人来修行。”而一棵沉香的诞生过程,本身也是修行结果的现实体现。从一棵树木经过倒伏,进入土地,接收水、温度、阳光等因缘的锤炼,然后再放置于时间的长河中,历经的过程正如释迦牟尼佛成道。

在可潜法师看来,推行这样的香事,其实并非向外求,而是向内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俱足佛性,只不过有时候被外物蒙蔽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我们自己寻找到清净的本性。通过无远弗届的因陀罗网,而不是因特网,从而和佛菩萨对接感应。”

 

香火永续,万古流芳——访香学名家傅京亮

王来彬/ P32

 

证香是一个必须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性子的工作。每次“证香”,傅京亮在山上一呆就是四五十天。从此,泰山后石坞荒无人烟的峭峰深涧、松下溪畔,常有一个孤独的身影,啃着如石片般坚硬的杠子头火烧,野蔬充饥,涧水润喉,盖天铺地,经月不归。烧饼长了毛,他拿到溪水里洗洗继续吃;天上落了雨,他就把自己吊在树上,用一小块塑料布来遮雨;清冷孤寂的夜晚燃几根松枝照明,天地日月长伴……

为了圆满完成证香工作,傅京亮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变卖了换钱,以购买所需各种材料,以至于最后几乎倾家荡产,最艰难的时候甚至把家里唯一的冰箱也给卖掉了。“没饭吃的时候,我还去黄河边割过草回来炒菜吃,别人都说我是疯子。”

采药、炮制、和香,一炉炉馨香在泰山之上、松柏之间燃起。几年间,傅京亮共证得古香方两千多个,不仅有焚烧的香,还有吃的香、喝的香、佩戴的香、防病治病的香等,基本理顺了中国香文化发展的脉络。

 

佛心合清香

华程/ P40

 

有一年,他去海南五指山地区考察沉香与降真香的时候,深入到深山之中的黎族、苗族的村寨,那种热带雨林的气候至今让昌殊记忆深刻。“坐朋友的摩托车驶向森林中,云追着我们跑,雨就在我们身后面,后来看到野生的沉香树,觉得沉香的产生真是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而且好的沉香更是来之不易。”

确保了良好的原料,昌殊还要对它们去粗取精,进行更进一步的炮制。“未经处理过的药材气味浓烈,有时候闻起来甚至是臭的。需要用各种加工工艺,去除药中杂质,提纯香味,加强香药的功效,起到扶正纠偏、养性开慧的作用。”在炮制的过程中,昌殊坚持用古法。他不依靠烘房,只是靠天吃饭,让香料接受阳光的润泽,将自身的水分剥离出去,同时坚持用传统中药中的蒸、炒、煮、炙等方式进行加工。

古人和自然,合二为一,自然就是古法。但坚持古法的昌殊却认为,古法重要,但心法更甚。“心法为君,古法为臣,一切的制香,一切的相信无非来自于心,心发的正,心发的大,香就有多正,多大。”

 

一炉真香起,静坐悟人生

千江/ P46

 

他还合过一款梅花香,在拟方之前,先把宋代、明代时期跟梅花有关的数十个香方都了解一遍,找到它们之间的共性。“比如所有的梅花香方都离不开沉香、檀香、龙脑、丁香这四味香药,那么我做梅花香的时候基本上也离不开这四种香料。”

在这个基础上,他又想表现一种个性的东西——梅花的那种在寒冬中盛开的清冽、清静感。怎么表现呢?吴清尝试了很多种方式都不满意,味道都不是他想要的那种感觉。“后来在香料中发现了一款产自阿曼的绿乳,就有那种清婉的感觉。”放进去一品,果然味道就对了。

现在的吴清,已经基本上把自己的老本行——考古和文物鉴定的工作放下了,集中主要的精力来研究香文化。他梦想在国内建立一个香文化博物馆,可以让人们更加直观系统地去了解整个香文化的历史,以及切身实地地体验到真正的香料、制香、合香的工序。“最主要的还是香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心闲万籁静,静对一炉香

木杉/ P52

 

每当心情烦躁,苏小都会打上一炷篆香。

“整个过程中,你会跟自己的心对话,一定要让你的心始终处于一个清静明晰的状态下,才能把每一步都做好。香为什么是实修的法门,修行,就体现在这一点一滴之中。”

最后,苏小把篆香点燃,一缕白烟从香炉顶端缓缓升起,然后盘旋扩散,呼吸间,香气由鼻端沁入心脾,通体舒泰,内心也渐渐变得平和安详。“不仅是做香,品香也是一种修行的途径。”无论是执灯夜读,还是午睡初足时,苏小都会在炉中点一炷香,帘卷烟销,在香云远溢的世界里,默知神明,静观逾寂的空境。

“《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香非烟非火,就是一种不可得之心,前一秒的味道转瞬即逝,后一秒的味道无法期盼,我们只能静坐无言,感受当下与香的缘分,由此来印证自己的不可住之心。”


佛教文化147期新刊

专题特稿 | 香道与佛教

更多精彩详见本期杂志
















新刊购买指南!!!

购买方式一

 

复制这条信息,打开手机淘宝¥3jeBQ7DgJs¥【2017新刊推荐【总147期】 | 香道与佛教:芳香蕴禅机】



购买方式二


咨询电话:0510-82750303

想了解更多杂志信息请直接发送订阅收取回复,或点击菜单我想订阅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载文章、图片,版权均属《佛教文化》杂志,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510-82760303)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2015年02月25日
    2015年第1期
    总第135期
  • 2014年12月26日
    2014年第6期
    总第1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