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栏目 > 静思斋
佛教与生活中的孝悌之道
作者:仁昌 编辑:穆穆

孝为我国传统文化所彰扬的至德要道,亦为立身齐家治国之良箴,因为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己之孝,即能致一家之孝,一家之孝可以扩而充之,而为国家民族尽大孝。

在中国文化中,阐释孝道要义最深入者,非儒家莫属。而佛法所谓的孝道,在深度、广度上更臻圆满。学佛的人都知道供养佛菩萨的福报很大,但是佛陀也告诉我们,孝顺父母的福报与供养佛菩萨的福报等无差别。《心地观经》说:“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进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三世受报亦无穷。”

佛陀上天宫为母说法,是为报母恩行孝道。地藏菩萨在因地为救度母亲,发甚深广大菩提心度众生,堪称佛门真正之孝道。

佛门中的尽孝,不光要度这一世的父母出三界,来作为佛子应尽之孝道,更要发广大的菩提心去度一切的众生。《梵网经菩萨戒》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无不从之受生。在无限的六道轮回中,每一个生命都有前生前世的父母,有多生多世的父母,更有多生多劫的父母,累劫以来六道的众生,都互相做过父母儿女眷属,所以佛弟子发心度众生,就是在度父母,这是佛门真正的大孝之法。《梵网经》又说:孝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至道”指至高无上之道,即是佛道。我们要上求佛道,就得先修孝道。如果对父母都不孝顺,如何对一切众生慈悲、孝顺呢?“戒”指防非止恶,既然一切众生都是父母,那么,损恼有情众生的事情,我们一概都不能做,也被称为孝。“制止”的范围更广泛,大到言谈举止,小到起心动念,都必须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因此,受菩萨戒的人必须先行孝道。孝就是菩萨戒!

悌,是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及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以“孝悌”为起点,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开始,渐渐扩大自己的仁爱之心,己立立人,德风所及,渐渐感化,形成风气,人人都以仁慈和善之心互相对待、互相提携,自然形成一个爱心社会。社会治安也就由“恶”化而成为改“善”——小如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互相指责、争吵的“恶”性循环转变而成互唤良知、互换关怀的“善”的激励;大而如涟漪般渐渐放射出的影响所及,一波接一波,彼此互相含摄,互相包容,越来越扩大自己所关心的、服务的范围,如此影响逐渐普及。那是自我心量的提升与自己道德修养的成长,也是社会群体的共同进步与福利增长。

印光祖师在文钞中告诉我们:“人以善感,天以福应。”这是毫无疑义的,因为这是宇宙的规律,大自然的定律。出家勿忘世上苦人多,世间还有灾难,在家还有家庭的烦恼,都责无旁贷,要尽到自我的责任,把属于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做好经营好。生而为人,要无愧于人于己。

孝悌是终生奉行的事,是时时处处都念念在心的天职,是融入骨髓、透彻心肺、用整个生命来实践、来体现的事,并非只是一朝一夕,更不可以少为足,自以为是。儒佛同心,世法、佛法本不互相妨碍。佛法的修行在哪里落实?修行人的慈悲在哪里体现?“即家庭便是道场”——印光大师给了我们清楚、明确的答案。我们要“普度众生”——“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就是我们要普度的众生。引申开来,办公室便是道场,道路便是道场,一切时、一切处皆是道场,皆是我们对一切众生行孝悌之处。印祖又说:“夫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如来之道,戒定慧而已。能于平实庸常之事而实行之,行之及极,其高深玄妙之理,岂待别求。否则高深玄妙,但属口头活计,生死到来,一毫也用不著,愿阅者悉注意焉。”

故祖师将“孝悌”与“戒定慧”相提并论,勉励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待人处事中恭敬、善待一切人,脚踏实地,千万不要好高骛远。“孝悌”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人生的德行。佛法说:“一切男人为我父,一切女人为我母。”古人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有理由相信养成孝悌之心,善尽孝悌之责,力行孝悌之事,天天检讨改过,时时刻刻求进步,克制自己、成全他人,人生的幸福美满尽在其中。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载文章、图片,版权均属《佛教文化》杂志,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510-82760303)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2015年02月25日
    2015年第1期
    总第135期
  • 2014年12月26日
    2014年第6期
    总第1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