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栏目 > 法雨缤纷
唐代佛塔
作者:张驭寰 编辑:凹凸晶

唐代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佛教在此时得到很大发展,所建佛寺及佛塔数量甚多,分布地域也很广。从现存唐塔来看,有几个集中地:一是中原一带,以河南嵩山为主,保存唐塔有十数座。二是关中一带,保存唐塔也有十数座之多。三是山西一带,也保存有十数座。四是云南大理下关一带,保留有南诏时代的塔八九座。五是北京房山一带,有唐代塔十数座。吉林近年发现一座渤海国时期的塔。此外,散见于全国各地的唐塔也还有一些。照此算来,唐代塔的现存数量,大约有百余座之多。

唐塔平面以方形为主,其原因在于早期之塔模仿木结构,平面多做方形的。砖塔形体都很高大,一般有两种式样,一为楼阁式,一为内部空筒外部密檐式:砌砖采用黄土泥为浆。唐代的塔做砖外壁,木楼层,木扶梯,这种结构若年久腐烂,或遭火灾后,内部成为一个空筒。因此,讲到唐塔内部结构时,常称其为空筒式塔。

空筒式又分大型空筒与小型空筒两种。大型空筒可以登上游人;小型空筒则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如云南大理崇圣寺塔、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崇圣寺有三塔,通常称“大理三塔”,一大两小。大者名“千寻塔”,全名“法界通灵明道乘塔”;一说建于唐长庆四年到开成四年(南诏保和时期,公元824—839 年),一说建于唐贞元年间。塔内部成一小型空筒,外部为密檐式。平面方形,16 层,高69. 13 米,外壁面通体涂饰白灰。其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另两座塔的形制、式样、尺度完全一样,建于五代末年到宋代初年,是两座实心小塔。平面均为八角形,11 层,高42. 19 米,外表亦涂饰成白色。荐福寺小雁塔,创建于唐景龙时期,平面方形,第一层广宽约11 米,15 层,顶部二至三层已毁去,仅剩13 层。每层都做叠涩出檐,做菱角牙子砖两层:各层塔身高与宽逐渐递减,愈往
上愈小,使塔之外部轮廓极其秀丽。

唐代砖塔,第一层做得比较高,二层以上塔身逐步缩减。塔层檐部自中间向上下各部位都有收分,塔外观的轮廓具有弯曲的旋律,姿态十分优美。塔身一般不做雕刻,所用斗栱很少。檐部则多用菱角牙子做叠涩砖层,檐上做反叠涩。仅在第一层开塔门,其余各层很少开门窗。纯楼阁式塔,则层层都有门窗。

唐塔塔刹,北方的一般用砖、石刹,做得粗壮,不高。关中及南方的,则用金属刹,做得极其细致。云南昆明、大理附近的塔,塔刹高大,四角还有金属制的金鸡作为装饰,高大而优美,是其他处所没有的。

唐大型塔不设基座,出自地面。塔身光而平,不做任何雕饰。基本上不做斗栱,只有几层菱角牙子与叠涩砖层相间。塔门有券门与方形门洞两种。檐子叠涩砖层,檐上做反叠涩砖层。木楼板,木梯上下。收分曲线,侧脚轮廓甚为美观。

唐塔主要分为大型塔与小型墓塔两大类。平面虽以方形为多,但亦有六角形、八角形、圆形数种。墓塔中则以石塔为数最多,砖塔较少。大型佛塔中砖塔为多数,石塔为少数。

唐代小型墓塔、塔林中之塔,以及佛寺里纪念性的和尚塔,全采用石材建造,以便在塔身上进行雕刻,如在塔门处雕四大天王或力士像,及飞天、伞盖等等。山西原平县城外的唐代石塔,以石材建造,方形。塔刹部位雕刻城墙、城楼、角楼、高阁,是一组十分壮丽的城池雕刻。北京房山有唐代小石塔十数座,都做方形平面,单层,塔身上都雕刻飞天、力士形象,十分生动、逼真,特别是印度式的火焰券券面,更为古朴。

南诏塔

南诏是唐代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唐初为蒙舍诏,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 年)细奴逻建大蒙政权,以巍山(今云南彝族回族自治县境)为首府。开元间,其王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六诏,迁治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西)。全盛时辖有云南全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等地。历传十三王,十王受唐册封。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 年),为贵族郑买嗣所灭。南诏时代适值唐贞观至天复年间,历史250 余年。

南诏时代佛教盛行,建寺造塔风行一时。但是,经过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所建寺院和庙宇已大部毁坏,全留至今者只有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石钟山石窟,在云南剑川县,山上共五个窟,为南诏时代所凿,保留至今十分完整。石窟中有石柱、斗栱、梁枋、券门、龛面,表现出南诏建筑手法。其中还有石刻,建筑形象较少。

(大理崇圣寺三塔。 图片来源:网络。

第二部分为砖塔。塔本为佛寺中的一项建筑,年久失修,佛寺房屋建筑逐渐毁坏,至今只剩下几座塔。例如:

一、大理崇圣寺塔:在云南大理县城外,是南诏时代留下的最高大的一座塔。塔建在寺的中轴线上,前为山门,后为大佛殿。高墙耸立,壮观万分。其建制与唐代中原寺院完全相同。

二、大理一塔寺塔:在云南大理县城偏西南的点苍山下,目前寺院房屋已不存在,只留下这一座塔。塔平面方形,13 层,是一座密檐式塔。塔的第一层,正面开门,门上镶嵌石门楣,上部成半圆形,雕刻释迦涅槃图。塔的各层砌出菱角牙子,用菱角牙子出檐,上下外轮廓收刹刚劲有力,线条呈曲线,具有韵律美。塔高大凌空,四周没有建筑物,每当西南狂风吹来,风力极大;在第一层塔的外部,人都站立不稳,可高塔依然屹立,经一千余年没有一点歪斜。

三、大理佛图塔:在大理城南,也在点苍山下,寺院房屋无一存者,只剩砖塔一座。塔的式样与一塔寺塔相同,为同一时期所建。

四、昆明东塔与西塔:这两座塔均在昆明市内,目前两座寺院已改观,唯独两塔保存完整。东塔临街,平面方形,塔内部为空筒式,塔梯为木踏板式,此木板在建塔施工时安装,登塔时手扶踏板,逐层登上,这是塔梯构造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塔梯式样在全国塔中,也是独特的、唯一的。西塔与东塔式样相同,构造也相仿。西塔的塔刹部分全为金属刹,四角安装金鸡,用以束缚塔的拉链。这也是南诏时代塔刹的一种独特作法。

五、其他如昆明妙湛寺双塔、昆明大德寺双塔。南诏时代塔多已毁掉,到元明时代又重新修建的,但其式样仍然保持了南诏时代的建筑风格,使我们今天能看到那时的建筑特色。南诏时代吸取中原文化,并请中原匠师建造佛寺和塔,故其式样与唐代塔相同,如不详加研究,极易误认为是唐代塔。南诏时代的塔,平面做方形,空筒结构,外观均为菱角牙子叠涩,各层塔身做小壁龛,做金属刹,高大壮观,表现出南诏时代建造多层建筑的技术水平。

渤海国塔

渤海国系由唐时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开始建立(时当唐武后圣历元年,即公元698 年),历时二百余年,国内所有文化及建筑等全仿自唐朝。那里也建有佛寺,修造佛塔。例如,当时渤海国的东京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就建有留存至今尚属完整的兴隆寺石灯。

从近年在吉林省敦化、延吉、浑春等地发现的方形砖塔基址来看,渤海国建塔还是较为普遍的。其中保留得最完整的要算长白山灵光塔。

灵光塔平面方形,边长3 米,是座七层楼阁式塔,高约20 米。塔的外部形象与中原地区唐代砖塔极其相似。此塔没有台基,也不做基座,塔身从地面直接砌出。现有的石块台基,系前些年为防止塔砖脱落而加砌的。第一层塔身比较高,塔壁全部用砖砌。南面开券门,做成平弧券口。券面用两券两伏。这种券门形象,大约从北魏时代就开始了(可在北魏石窟中见到),后来在一部分砖石建筑中常被运用。塔身四面近于檐下部位,镶方形浮雕砖块,砖表面有简单的线刻图案,如莲花等,花瓣宽厚尖大,特别是塔的北面,层层都施用这种雕刻图案。第二、三、四层塔身,都砌出简单的砖层,作为平座示意。砖的东西两侧面,均开直棂窗;二层每扇六棂,三、四层每扇五棂,五层每扇四棂。由于塔身向上逐层收缩,故窗子的尺度(棂数)逐层减少。原来在各樘直棂窗子上,涂饰朱红颜色,作为彩色装饰,至今西侧窗子上仍然存在。第三、四、五层各檐,都用叠涩出檐,中间夹一层菱角牙子砖层。塔身的高度逐渐缩短,宽度逐层减窄,显示出优美的轮廓线。第三层至五层檐子逐渐升起,塔身壁面做出“弧身”式样,更增添了塔的艺术效果。

塔内部第一层塔室为方形,第二层塔室中心部位留出一方形空井,上下相通,天井做叠涩。第二层以上各层,均做很小的空筒式结构。故而,塔室尺度很小,不能登临。这是小型塔的一种构造方法。全塔内外壁体均用青砖构造,砖的质地纯实,长度为20 厘米。每层都按长身平砌,层层咬缝,很平整。表面不露丁头砖。以黄土泥为浆,这是唐代砖塔普遍采用的。塔砖年代已久远,经长期风雨侵蚀已变为黄褐色调,与当地黄土颜色一致。关中地区唐代建造的塔,同样出现这种情景,表面色调极其相似。

塔刹采用金属材料制作,下部为两重仰合覆钵,当是原来的遗物。上部相轮与宝珠等,极似后人更换的,可能是清代重修时重做的。只是式样上保持着唐代风格。

(灵光塔。 图片来源:网络。

灵光塔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做法,从手法到式样,从装修到色调,都具有中原地区与关中地区唐代塔的风格。由此可以肯定,灵光塔这一渤海国时期的建筑,是与中原一带唐代塔同期建造的。

黄河地区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摇篮,到唐代已经很发达,佛教格外兴盛,其砖塔平面大都采取方形,成为一种很普遍的式样。塔的内部采取空筒式结构,各层用木过梁。小型的塔则采取砖叠涩结构,构成楼阁式塔,如河南登封法王寺塔、永泰寺塔,以及受中原塔的影响,南诏时代在云南建造的塔,都具有这种风格。灵光塔的平面、内部结构与外观同样如此。法王寺塔在登封县城北的中岳南麓,平面方形,每面7 米,叠涩出檐共15 层,高约35 米,是座内部楼阁的密檐式塔。塔室亦为正方形,每面净宽2. 8 米,正南开券门,两券二伏,门口2. 5 米。内辟的方形塔室可直通塔顶,就此而论,此塔也可算作空筒式结构。全塔以青砖砌筑,用黄土泥浆。砌法为:内部以两个长身一个丁头,外部为四个长身一个丁头。表面抹一层黄泥浆及白灰,经风雨剥蚀,成一种古老朴素的原色调。
永泰寺塔位于登封城西北10 公里处的太白峰下,创建于北魏正光二年(公元521 年),系孝明帝为其妹永泰公主出家为尼所建造。初名明练寺,唐神龙二年(公元706 年)嵩岳寺僧道莹奏请为永泰公主置寺,方改名永泰寺,沿用至今。塔在寺后半上坡,偏中轴右方,平面方形,11 层,高二十余米。这座塔在造型、结构、色调、风格上,都与法王寺塔极其相似。寺内有一方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 年)所立碑,记载寺与塔的始末甚详。

唐代楼阁式塔一般不做基座,壁体直接由地面砌出。例如,陕西郿县唐塔、陕西周至八方寺唐代塔、河南登封永泰寺塔等,都是不做台基和基座的,成为唐代塔的一个规律。灵光塔亦是这样的。唐代楼阁式塔,各层塔身都有收分与递减两种手法。收分做法又分大小收分与上下收分。从塔下一开始,至塔顶逐层做收分,越往上尺度越小,构成一锥体形,这叫大小收分。上下收分是自塔下端开始尺度小,往上逐步放大尺度,至塔中部达到最大,再向上又变小,形成优美的轮廓线。递减手法是指各层塔身高度由一、二层开始,往上逐层减短。我国塔从来对各层塔身的高度处理都是递减的,这是利用人的视觉,造成一种美的观感的处理手法,是为了达到造型优美而创造的。收分与递减,是我国塔一种特有的构图手法。灵光塔在运用收分与递减手法上,造成的形象十分优美,这与唐代砖塔手法一致,运用得较为成功。

唐代砖塔,常采用升起与弧身两种式样。升起,是我国早期木构建筑上以角柱升起,而致使阑额与普柏枋两端上升,将平直呆板的线条变为曲线,造成一种轻快的曲线美。砖塔、石塔极力模仿木构建筑,塔檐部虽然用砖砌,都采用升起式样。此种作法从北魏时代的嵩山嵩岳寺塔开始,一直到唐代的一些砖塔,都做出弧身式样,如山东历城九鼎塔,弧身式样极为明显。灵光塔各层塔檐处,都运用升起式样;在四、五、六层塔身,又运用弧身式样。从这一点上看,灵光塔与唐代塔大有共同之处。唐代砖、石塔的窗子都开方形,窗格的式样基本上都用直棂窗,如山西运城禅和尚塔、陕西礼陵香积寺塔、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陕西蒲城崇寿寺塔、陕西鄜县西山宝塔等,均开直棂窗。灵光塔自二层以上的东西两面各层塔身,均开直棂窗。直棂棂条的断面为三角形,尖角向外,这与唐代砖塔的直棂窗式样完全相同。

唐代砖塔壁体均以长身平行砌筑,层层咬缝,表面不露丁头砖,壁体长面很整齐。可是壁体内的夹心砖较凌乱,随意添放,没有规律性。砌砖全部用纯黄泥浆,没任何添加物。到宋代的用浆,已在黄土中加入白灰,成为混合灰浆了。这是唐宋砖塔用浆上的区别。灵光塔壁体砌砖也采用长身平行砌筑,层层咬缝;砌砖用浆也用纯黄泥浆,其中没有添加物,这与唐代毫无二致。

唐代砖塔的塔身上,从来不做大片雕刻与彩绘,只有个别塔仅在局部做较少量雕刻,壁面基本是平素无华的。这些塔经过长期风化,砖壁表面都呈黄土色调。陕西长安香积寺塔,直棂窗部位都涂饰朱色,作窗子的装饰色彩。灵光塔在第一层东、西、北二面檐下,做局部方块雕刻。塔砖亦变为黄土色调,与中原、关中地区唐塔极其相似。灵光塔两侧角的直棂窗,亦涂朱红色作色彩装饰。

我国东北部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不是很多的。塔则大部分为五代时期建造的,少数为金代的,元、明两代的几乎没有。长白山灵光塔是近些年新发现的,是相当于唐代中晚期的渤海国建造的。目前在东北地区,这是唯一的唐代塔。所以,它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灵光塔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且尚较完整,实在难能可贵。一座砖塔处于边远地区,不仅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更主要的是极易受到战火的破坏,完整保留下来的实属幸存。日前,此塔因地基下沉,已向东南方向倾斜18 度左右。

法身塔(圆形塔)

过去,由于查到的唐塔不多,又大都为方形的,以致一些人就以方形塔作为鉴定唐塔的标准。其实,这些唐代法身塔在用材方面,与其他形式的塔相同,都采用砖、石两种材料,而且以石材为多,墓塔则多用砖造。不论砖塔或石塔,平面都是正圆形,塔身也是正圆形的。每座塔都由塔座、塔身、塔刹三大部分组成。二塔座的做法,没有固定规律,一般是台基和基座共用,或把基座增加几层,或将台基砌得很高;也有的塔没有基座,也不做台基,而是从地面直接砌出塔身。

塔身和塔檐有一种是仿照木结构建筑, 在圆形的塔身上分出若干间数;也有的不分间。砌出梁、枋、柱、斗栱、门窗。还有一种做成简单的层塔形式,塔身表面没有雕刻,檐部只做几层叠涩石层。

(山西运城泛舟和尚塔。 图片来源:网络。

砖塔刹常采用唐塔一般用的形式,刹基甚粗,砌出大型的山花蕉叶数层,上置覆钵和宝珠。从上到下造型简练,但细部装饰则常常较为精巧。以山西招福寺圆形塔为例。塔在山西运城县王范乡北一公里许的一处山坡上,寺早已毁坏无存,仅剩两座圆形砖塔。二塔位置南北斜对。据说附近还有一些塔,早圮倾了。为便于说明,我们将南面那座称作南塔,北面的称北塔。南塔,为招福寺禅和尚塔。塔有台基三重,高约1.4米。上置基座一重,束腰之间刻壶门。其上置平座一重,平座有斗栱已失去,约计每间四朵,平座边缘施宋代式样勾片纹栏杆。塔身分八间,正南面有塔门,东西两面嵌石制塔铭。后部左右各开七樘直棂窗一樘。以方柱格间,阑额上下两层,中问施椿替,走马板有菱形网纹。柱头顶大斗,柱头斗栱一斗三升,斗上出耍头、補间斗栱;人字上一升,小升之上有枋子一条。
塔檐部位的枋上有二重叠砖,上施菱角牙子,再施三重叠砖。方椽子一道,上盖筒瓦。塔顶做反叠涩砖七层,坡度平缓,略有曲线。塔刹最下有基座一重,束腰做壶门,上有受花八瓣;中间置一大覆钵,其上又施受花八瓣,中间又为一大覆钵;上再施受花八瓣。
北塔形状基本与禅和尚塔相同,日前仅剩1/3,其余部位已倾圮。此塔没有禅和尚塔华丽,塔身亦分八间,柱头上施普柏枋,承叠涩檐层,上出方椽子,圆形飞子。柱间施八个直棂窗。做双扇门,门扇上下部均有壶门牙子,施菱花窗。塔顶叠砖十层,塔刹已失去。

此二塔一繁一简,大体与泛舟禅师塔造型相同。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载文章、图片,版权均属《佛教文化》杂志,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510-82760303)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2015年02月25日
    2015年第1期
    总第135期
  • 2014年12月26日
    2014年第6期
    总第1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