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栏目 > 清凉茶社
高香一炷因何擎?
作者:地儿 编辑:mumu

听说我喜欢佛教后,不少人常对我谈起佛门的种种典故。高香是最常见的话题。

所谓的高香,是指朝拜者付给寺庙不菲的价格,换取一炷长长的香,到佛前去烧。

我一直没有烧过。去年,到南方一座寺院游览,古老的寺院被新建的公园包在了中心。步入寺院,山水环绕,梵音阵阵。密蒙细雨中,寺内充当导游的年轻女居士,接过我们的旅游团,沿湿软的青苔路穿林而行。远远望了笋立的山巅 —— 那里仍有僧人在多年闭关潜修的山洞,穿过竹林扶疏的廊道,一路看过古朴的唐砖汉瓦和游鱼翕然的放生池,然后领我们去烧高香。

高香分数种,有二百元一束的,有一百元一束的,红纸严裹,芬芳扑鼻。我请了一百元一束的,拿着比我身量还长的香,欢喜地在古观音像前烧了。凝眸高大的缅甸玉雕刻的观音像,一股清凉,洗涤了全身。

出来后,团队的不少游伴说我傻,我笑笑,没有吭声。

前日,元旦小聚,一位文友又提起了这个问题。说,她带着十分虔诚和神圣的心情去朝圣,碰上寺院鼓动烧高香,她失望透了,坐在庙门前的树下,呆了半天,最后,自己买了一枝小香烧了。她说,寺院被商业利欲给侵袭了,很为佛陀悲哀。到处都是世俗的僧人,不见高僧了。

我问她,你心目中的寺院和高僧是什么样子?

旁边的朋友抢着回答说,寺院应该在清净的深山,高僧是整天修行的人。

问她,你为什么要去烧香?她说,为了那份崇敬。

我不由得笑了。说,烧高香影响你的崇敬了吗?你是在拿心里模糊的印象去套当代僧侣啊。原始佛教在印度时,僧侣靠乞食生存,不允许种植,后来,佛教传到了中国,中国的文化环境没有提供乞食的土壤,一些大德便寻求变更。百丈禅师冒着“破戒和尚”的讥讽,提倡农耕和禅修结合,使佛教在汉地生存下来,我们才能得以闻听佛陀的教诲。现在,寺院没田地了,进入了商业社会,佛教必须因时代而变,才能维持生存,我们要允许他们去探索合适的道路。他们最起码维持了佛法的存在吧。再说,高僧只在深山,那么,疯疯癫癫的济公算什么?《楞严经》说,无数大菩萨以乞丐、国王、大臣、居士、贫民等角色,行走教化世间,这些大菩萨难道不是带发的高僧吗?

朋友听了,恍然大悟,一个劲儿忏悔。

烧高香,是贵了点,但对比佛陀前生求佛法时,以自己的肉躯供养罗刹,求得半首偈子;比起给孤独长者将整个家业拿来,换成金片,铺满王子的花园,只为给佛陀谋取一块安身讲法的场所,我们这点高香,算得了什么呢?

我们千里迢迢去给佛上香的目的,是想以佛陀的智慧,洗涤自己的心灵,求得心地的安宁和清凉。我们只要把烧香当作一种供养,不去分辨烧香的方式,我们的心就清净了。再者,烧高香,何尝不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照破吝啬心、执著心和分别心的机会呢?因此,我们应该感谢给我们提供了场地和奉献因缘的僧侣,如果没有他们提供的高香,我们又怎么有机会去奉献给佛陀那么庄严非凡的香火呢?


六祖慧能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如果把世俗的心态、指责和分别的习惯带入清净的佛门,苦恼的只是我们自己。

因此,每次到寺院,只要我有钱,还是会随缘去烧些好香,包括高香。我愿意用价格不菲的高香,去供养佛陀,供养僧侣的生存和修行。

生活中,我们遇到的高香很多。

朋友、同事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我们要去注意、思忖、分析他对我是不是在诽谤、挖苦,即使亲人间,也严加提防。

走在街头,每当乞丐伸出手来,我们就会分辨乞讨者的真假。担心自己是否会受骗。

其实,只要我们内心无私,一句话能让我们死吗?我们修布施,是为了破除自心吝啬的尘埃,积德修福,香光庄严,那么真假乞丐,有什么区别呢?只要伸出手,无论他多么富有,他的心就是乞丐了。

因此,每当遇到口舌,我会一笑置之,像风吹过耳畔,我会感谢他们提供给我磨练心性的机会;每当遇到乞丐,我会去随力给予,感谢他们给我提供了谛思人间苦难和布施的机会。

把每一份工作,每一片心地,都作为高香,烧给红尘,把每一个人都作为菩萨和高僧,我们就有上进和自我更新的机缘。

无时,无处,只要我们把高香点燃,一缕清净就弥漫了心头。

这是心无挂碍的恬淡,是给自性佛点燃的真正的高香。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载文章、图片,版权均属《佛教文化》杂志,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510-82760303)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2015年02月25日
    2015年第1期
    总第135期
  • 2014年12月26日
    2014年第6期
    总第1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