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栏目 > 静思斋
佛教的生活化与生活的佛化
作者:金易明 编辑:萧炎

  由世尊从其自觉大悟中所流出的佛法,是精深而广博的,又是平实而契机契理的;世尊所创觉的佛法对于众生,是陈见悃诚、普施群伦的。所以,佛教应该而且完全可以生活化,作为佛子也理应使自己的生活能够佛化。但是,佛教在流传于世,特别是在中国的传布过程中,似乎已形成了如此的格局: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是佛教为化度众生所实施的方便法门,以及佛教的仪轨与民俗相融合的经忏佛事,而与佛法的教理教义密切相关的修行持戒法门或被故弄玄虚、貌似神秘,或被断章取义、曲解误解而难以与广大信徒的日常生活相契合,致使常人难以接近与把握。有鉴于此,使佛教走进信徒的生活之中,从而推动佛教的生活化和广大信徒生活的佛化,是极其必要的。

  佛教对于广大信徒日常生活的影响,首要是对佛陀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常有人将佛陀错误地等同于“神”,对其盲目地顶礼膜拜。其实,世尊自己曾经明确说过:“吾在僧数”“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佛是人间的正觉者,是大觉者,是即人即佛的人间智者。我们对于佛的崇拜,是出之于对佛的觉行的见贤思齐,是对佛陀的伟大人格和深邃哲理的由衷折服和敬仰,而决非对“神”的一种膜拜。所以,树立正确的“信”,以准确无误的态度理解、认识佛法创觉者释迦牟尼佛,是学佛者日常信仰生活的第一要素。

  佛教对于广大信徒日常生活的影响,又表现在佛法对于树立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重要作用。佛法的人生价值观,首先关注的是众生俱起与分别起的“逼恼”,即生理上的逼迫与心理上的烦恼——“苦”。众生的痛苦来源于欲望、眷恋、仇恨、骄傲、妒忌、缺乏分辨,以及所有那些因为扰乱人的精神,并使之沉入一种被称之为消极的和使人昏昧的,混乱和不安全状态的心理因素。这些消极的情绪生于一个“我” 的观念,我们珍爱这个“我”并想要不惜一切地保卫它。佛法所一再阐明并强调的“无我”“空”“随缘”“破执”等,对于广大佛教徒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平实的生活态度,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这种正确的生活态度,佛化的生活到底有其怎样的内涵呢?即“法门亦有四弘誓愿: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将日常生活中的“饥寒困热”提高到世尊的四弘誓愿的地位,把传统的佛学关于成佛的四个次第归结为“平常心是道”的命题,确实一语道破了学佛者的人生价值观、生活态度之间的关系。

  佛教对于广大信徒日常生活的影响,还表现在佛法的修行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的笃行实践方面。“三十七道品”和 “六波罗蜜”中,包含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实际操作并遵循其要求而予以落实于朝夕之间、言行之中的丰富的内容。

  “三十七道品”中,四念处规范了佛子们的人生价值观,使我们众生对有情自身与外在的世间,有正确的把握和准确的认识;四正勤则提出了众生行持的道德要求;四如意足则要求众生对于生活和修行有正确的愿力和追求;五根则指明了娑婆五浊中的众生滋养、能生善法的各种善巧途径;五力则分析了能破恶成善、防非止恶的各种助缘;七觉支是佛法对众生走向觉悟菩提之道的心理素质、抉择能力的要求;八正道是佛陀中道法的基本阐述,也是众生生活的基本准则。

  “六波罗蜜”的内涵极为深刻。布施波罗蜜能够破除人们对财产的私人占有欲,以豁达的心态对待一切身外之物;持戒波罗蜜能够帮助人们建立合理、适度的生活观念,覆伏各种不恰当、甚至于有害的欲望;忍辱波罗蜜能够帮助人们勘破各种无益的名利观,消除人们因追求虚幻的名声而遭致的烦恼;精进波罗蜜能够培育人们具备正确的向上、进取之心;禅定波罗蜜则能够促进人们在纷繁喧哗的世间中,保持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从而不在娑婆世界中迷失方向;般若波罗蜜能够帮助人们以佛法“缘起性空”观念,看待生活所面对的一切,从而随缘自如,任运自然。

  在现实生活中认识佛教,领略佛陀的宏旨,体悟世尊的同体无缘大悲大慈之愿力,感受佛教的生活化给众生带来的无穷懿益,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生活在佛化中臻于清净之妙境。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载文章、图片,版权均属《佛教文化》杂志,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510-82760303)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2015年02月25日
    2015年第1期
    总第135期
  • 2014年12月26日
    2014年第6期
    总第1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