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栏目 > 人物
曾经的教授级高工、学科带头人,如今的三步一叩朝山苦行僧——仁炟法师:古稀之年千里徒步朝礼九华
作者:李连冬 编辑:穆穆

两次还愿,两次朝山

2012年末,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莲花山上落满白雪,坐落其中的正觉寺仍在进行着重建工程,记者在寺内一间简陋的土坯房里见到了朝山归来的仁炟法师。房间的四面墙都是土坯,只有一扇封闭的窗户和一扇木门,几片石棉瓦做了屋顶——自2002年来到正觉寺,他就一直在这里处理寺院事务。已是古稀老人的仁炟法师精神矍铄,说话中气十足——“全靠佛菩萨加持”,他说。

记者问起2005年朝礼五台山、2012年朝礼九华山的缘起,仁炟法师说,两次朝山是还两个愿,两次发愿、还愿的历程贯穿了他学佛、出家、修行的二十年时间。

“我们家世代学佛,家里代代相传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因为年久烟熏都变成了深棕色。我小的时候,母亲告诉我观世音菩萨救过我的命,”仁炟法师说,“我出生后第5天得了破伤风,已经不吃不喝昏迷不醒了,她抱着我念了两天两夜的‘南无观世音菩萨’,第三天,我睁开了眼睛。”


法师的祖母学佛很虔诚,一生持诵阿弥陀佛圣号。“1949年我8岁,一个下午我从外面玩回来,看见我的祖母拄着拐杖在看西方的天空,然后我们家的西厢房,来回抚摸着我父亲给她准备下的棺木,那时候我不懂事,也没问她。第二天早晨,她就往生了。”他说,“这些事情对我的一生影响非常大。”

仁炟法师继承了家族礼佛的传统,在出家之前,他是一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级豆制品专家,曾任河北承德露露集团总工程师,并被商业部聘请参与制定国家食品专业标准,是一位事业有成的专家。

1993年农历十月,在张家口出差时突生急病,生死攸关之际,我念诵“南无地藏王菩萨”圣号,转危为安。地藏王菩萨为我延长了寿命,太慈悲了。”

为报佛恩,仁炟法师发了三个愿:“一个是自费印《地藏菩萨本愿经》和《佛教念诵集》各一万本,这个很快就实现了;第二个愿是等儿子女儿大学毕业以后,我要出家为僧,这是在1997年实现的,我在北京法源寺祈请皈依师能行法师为我剃度;第三个呢,就是三步一叩,朝拜五台山,这便是我2005年我朝礼五台山的因缘。”

2000年,仁炟法师在湖北黄梅四祖寺本焕长老座下受具足戒,2002年,他便来到了博山正觉寺,发誓重建这座已经损毁的前年名刹。“正觉寺建设到2005年正好是个关口,大雄宝殿地基做完了,但没有钱再往上盖了。趁着这个时间,在我虚64岁的时候,决定朝拜五台山,一个是还1993年许下的愿,再一个也为了祈求佛菩萨加持,早日完成正觉寺重建。”

2005年农历221日,普贤菩萨圣诞日,仁炟法师从正觉寺观音殿起拜,踏上了朝圣之路,履行头陀誓言。此次朝山历时5个多月,同年农历723日,朝山圆满。


“从五台山回来之后,2005年冬天,我就发愿:如果用5年的时间,正觉寺能在佛力的加持下初步建成的话,我就三步一叩,朝拜九华山。”仁炟法师说,“到了2011年,正觉寺虽说还没有建成,但已经初具规模:观音殿、地藏殿已经建成两层,四大菩萨都在正觉寺落户了;大雄宝殿呢,已经建起来了,但是佛像还没装金;般若楼、钟楼、鼓楼也做起来了,六合楼也基本建成了。所以这一年,我决定出行还愿。”

2011年农历221日,又逢普贤菩萨圣诞日,仁炟法师开始了九华山朝圣之旅,履行2005年冬天说过的话。能行长老亲自主法,宣布起拜,来自国内外的四众弟子数千人,为仁炟法师起香朝礼九华山送行。

“朝山也是一种修行”

“三步一叩朝礼佛教圣地,重要的是能忏悔业障磨练身心,在艰难困苦中增强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作为出家人,还要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僧格。经历了朝山的体验,可以把许多事情看得开、看得透,也能放下许多执着。”

这是仁炟法师在《修行寄语》中留下的一段话。在两次朝山的行程中,法师都坚守五条戒律:第一,三步一拜,一步不少走,一个头不少磕;第二,持金钱戒,不受金钱供养;第三,不进饭馆、酒店;第四,不进旅店、宾馆;第五,不进信众家宅卧室。路途遥远,他一路苦行,以此“忏悔业障,磨练身心”。

“那段时间,华北地区的气温升高,雨水增多,沙尘弥漫,而且白天和夜晚的温差很大,中午地面温度高达五十多度。烈日下、热路上、风沙中、雨夜里。老法师和三位护法要经受着怎样的苦辛和煎熬。”这是在仁炟法师朝拜五台山的行程中一位跟香侍者写下的一段话,提起来,当时跟香的李军居士仍然热泪盈眶:

“法师拜到正定县时,天气越来越热了,柏油路上热气腾腾,走在路上都感觉浑身滚烫。但是法师没有停下来,一直往前拜,这让他体内积火,牙龈肿痛。同时路面的高温毒气也把法师的眼睛也熏得冲满血丝、眼圈发黑,但法师还是没有停下来。一直到了牙痛无法忍受,他才决定去医院拔牙。医生说牙肿不能拔,但法师为了不耽误拜山,还是决定拔掉了,之后是三天三夜不能吃饭。”


“朝五台山的时候,前半段身体很好,我一天走20里,后半段就病得很厉害。有几天是水米不进,连水都喝不下去,后来就吃三黄片,说明书上说一天吃三次,一次吃三片,我是一天吃四次,一次吃八片,超量地吃,后来吃到腹泻。”仁炟法师说。

朝拜九华山,对于已经70岁的仁炟法师来说,身体的病痛是第一大难题。朝山开始的几天,他都是直接在地上跪拜,到了第七天,他左膝盖骨膜发炎、半月板损伤,引起膝部积液肿胀,疼痛不已。他只好暂歇行程,在淄博市第一医院治疗了10天。此后的日子里,膝部的疼痛也与朝山一起相伴,他不得不拄着拐杖、推着拜凳叩拜。

“印象很深的一段朝拜是2011年的1124日,我在徐州贾汪区的一段路上磕了425个头。那个月的22号我的膝盖刚做完手术,穿刺把里面的积液抽出来,医生叫我休息三个月,我说我连三天也休息不了,23回到宿营地,24号就开始拜。拜的时候太艰难了,往上站都很难,两个膝盖像针扎一样,很长时间才能站起来。

除了膝伤,还有腰伤。仁炟法师以前就有腰椎旧伤,朝拜路上腰痛发作时,就让跟香的朝山义工在腰部摁,用力把凸出的椎间盘压回去,然后再继续前进。“虽然有一定的危险,却也有效,能减轻一点疼痛,勉强朝前拜行了。无论怎样,能拜行还是拜行。还是那句老话,往前拜行一里,离九华山就近一里。”他说。


三步一叩固然艰难,吃饭住宿更艰难。 “出了山东之后,找宿营地非常难。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提前半个月找到的宿营地,到了跟前,一听说是朝山的和尚住,租都不给租。即使在路边宿营,也需要当地治安管理部门允许。”

朝山路上,义工住在帐篷里,仁炟住在一部三轮车里。车里非常潮湿,四处透风。有时一连十几天的连阴天,没有太阳,无法晾晒被子、褥子和被汗湿透的衣服,躺在被窝里,又湿又潮,身体风湿很大。

“每次去拔罐,罐印都是黑紫黑紫的。义工也一样,给圣军、吉生他们刮痧拔罐也都是黑紫黑紫的。在怀远涂山宿营的时候,正赶上连阴天,非常潮湿,吉生、王济孝和我都得了湿疹,全身到处是成片成片的红疙瘩,钻心地痒;蚊子也特别多,而且那里的蚊子不怕驱蚊药,白天都咬人。这些困难对我们都是一种考验。”

这些艰难,仁炟法师都克服过来了,他坚持早晨两点钟起床,三点钟开始叩拜,如此600多日。

20121023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仁炟法师叩拜了1199个头,走了九里多路,他在这一天的朝山日记里写道:

“据说中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两亿,有的老人疾病缠身,有的空耗光阴,不仅失去了生存的价值,而且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老衲是幸运的,人生最大的幸运就在于找到了生命和人生的归宿,皈依佛门,做佛陀的弟子,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朝拜五台山圆满之后,他留下了这样一首《朝山偈》:

“头吻大地,心若止水。千里叩拜,无怨无悔。会否?铁鞋踏破心无碍,浊汗成泥志益坚。牛上南山,马走平川。”

“同愿同行,实修实证”

20121216日,正觉寺举行“同愿同行朝礼九华山”圆满大回向法会,仁炟法师开示道:“同愿同行的信众,有的在家里诵经、拜佛,有的来到朝山路上,跟随师父一起拜。今天不是仁炟个人的朝山圆满回向,是所有‘同愿同行一起朝山去’的诸位善信的朝山圆满回向,这种回向功德力更大,也更殊胜。”

九华山之行被仁炟法师看作不只他一人的修行,而是与参与其中的信众共同的修行。朝拜九华山圆满后,他留下一首偈子:“人人礼佛,天天朝圣,同愿同行,实修实证,悲智双运,明心见性。”

623天的朝圣路途中,前后共有二十多位义工跟香,全国各地两万多名信众跟拜。“年纪最小的还在娘胎里,最大的有93岁,是平邑的一位老太太。”仁炟法师说,“她女儿六十来岁,年轻的时候生孩子没出透汗,落下了风湿性关节炎,她跟着我们拜了五天,出汗出透了,疼痛倒好了不少。她母亲也跟着我们拜了几天,我听说以后,就走过去不让老人家再磕头了,也是担心年纪这么大了,怕摔着,我就让她打问讯,她问打问讯可以吗,我说可以的。

“信众们的护持,终生难忘。送饭、送水、送衣、送药,从正觉寺起香叩拜的前两个月,朝山一行没有做过饭,都是信众们帮着做饭。每天78点钟,都有信众轮流送早餐。朝山途中,几位懂中医的信众免费给仁炟调理腰腿、治病。这种无私的支持,这种虔诚、热心、周到发自内心深处,超乎常人的想象。”他说。


朝山途中充满了浓浓的禅悦,有些路段环境很好,跟香义工“大圣军”经常在仁炟法师身边发发感慨:师父,鸟叫得好听;师父,这花好看……有时候宿营地的环境很差,挨着猪圈羊圈,他说:师父,水沟腥臭难闻……仁炟法师给他当头棒喝:“随它去,朝前走”。

“依佛理,所有这一切感观觉受,都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应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产生的分别妄想,都是虚妄不实的,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缘起性空,终归散灭,究竟空寂。真空妙有,不可执着、贪恋。”仁炟法师说,“在美景中叩拜、行禅,一切‘随它去,朝前走’。”

这六个字是在朝山途中仁炟法师给信众的提点,回正觉寺后,他开示道:“不论什么路况,坑洼不平还是尘土泥泞:随它去,朝前走;拜凳在碎石路上颠簸,胳膊震得剧痛,就用手指头托着拜凳手柄走,还是六个字:随它去,朝前走;一切随缘,刮风也拜,下雨也拜,冷天也拜,热天也拜,天黑也拜,天亮也拜,有人也拜,无人也拜,人多也拜,人少也拜……随它去,朝前走。”

他便如此与信众一起证得智慧,也一起见得殊胜。2012119日,仁炟法师拜越长江,进入九华山所在的安徽池州。第二天清晨,他正像往常一样边持诵地藏王菩萨圣号边行禅,义工“大圣军”突然小声地呼唤他看天上,他抬头,看见许许多多鸟向他们飞来。“越聚越多,鸣叫着顺时针在我头顶上方和前方盘旋,在空中飞出莲花的造型。我就双手合十,念圣号,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在此同时,另一位跟香义工高山钟声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个殊胜的场面,而在圣号中,这群鸟就向东南方向飞走了,那便是九华山的方向。

“到正觉寺就是到家了”

从九华山归来之后,仁炟法师忙碌于正觉寺重建的事务。他每天从早晨4时起床,到晚上11时多休息,大事小事,事事为断。每天,他要接待全国各地来往的居士,为他们解惑答疑,要主持法会,要为寺院建设筹集资金,要规划正觉寺建设,要和工程队商议土建方案,要谈判工程价格,要监督工程质量,要督促、批评建设中的怠工和马虎……寺院条件艰苦,人手很少,这些事情都需要法师一个一个去解决。

博山正觉寺始建于东晋,历代高僧大德如梁武帝国师宝志公和尚、禅宗三祖僧璨、四祖道信等曾在此出家或住锡修行,是在佛教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祖师道场。由于历史原因,这座千年名刹毁于一旦。仁炟法师立誓重建,筹建伊始,却资金匮乏,又人单力薄,障碍重重。

 


“从2002年一片荒山开始建设,到现在已经11年了。最早建的是观音殿,按理,最早建大雄宝殿最好,但是我们没有钱。咱们寺院没有国家投资,也没有银行贷款,一开始连3000块钱都不到,一直到现在,只能说初具规模。”

为筹措资金,他曾经从自身静脉中抽出血,请书法名家恭抄《地藏菩萨本愿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说阿弥陀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经三十余部,以及《六字大明咒》、《南无阿弥陀佛》数千张,广结善缘,筹款建寺。几年里,累计抽血逾1000毫升

在寺院里有一块板,上书三个大字:回家了。仁炟法师说:“大家到了正觉寺就是到家了。进寺不收门票,吃斋饭和挂单都不要钱,正觉寺是信众们十方供养建起来的,大家回家来了,哪有回家还收钱的道理。”

他的目标就是把正觉寺建设成佛教信众的心灵家园,希冀更多的修行人的到来。“正觉寺没有门户之见,完全按照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修学佛法,目的早日成就,修学什么法门是个人的根基缘分,不管什么门派,只要是真正守戒的修行人,都欢迎常住。”

漫山白雪中,正觉寺里有机器响着,工程在继续。大门还未修建,现在是几只树杆撑起“正觉寺”的匾额。从这里从进去,能看到山门上写的一副对联,这是仁炟法师亲自拟定的:“三乘普举,无内无外,抬眼普瞻华严圣境;十宗同继,无你无我,携手同迈灵山妙门。”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载文章、图片,版权均属《佛教文化》杂志,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510-82760303)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2015年02月25日
    2015年第1期
    总第135期
  • 2014年12月26日
    2014年第6期
    总第1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