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栏目 > 佛教地理
泰山脚下的最美寺院
作者:李超 编辑:穆穆

泰山曾经一直被唤作“太山”,意为好大的山。在黄河的下游,曾栖居过我们的先祖部落,在他们眼里,这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无论是在古代齐鲁,还是现在的山东行政版图,泰山无疑是一个中心,不仅是地理的中心,更是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

探索这座大山的起源,古代的神话留给了后人更多恢弘而又神秘的想象:盘古开天辟地,他的头部化为了泰山。在历经数千年精神的渗透和人文的滋养之后,这座突起的异峰所积攒的秀丽风光、古迹名胜已然超越了它1545米的高度。

翻阅古籍记载,“五岳独尊”的符号无不显露于字里行间,古人形容“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而这方最为接近神灵的圣地,亦是中国最早传入佛教的地区之一。有着“东齐王”赞誉的僧朗被认为是佛界在泰山的起事者,他所创建的“精舍”——朗公寺也成为了泰山历史上最早的一座佛寺。
从泰山的第一位佛教高僧开始记起,泰山的佛教历史已有1700多年了。在泰山周围,那些留存在佛史上的白马寺、龙居寺、藏峰寺……遗存没有消失殆尽,他们是泰山佛教鼎盛时期的真实写照。

灵岩寺:建筑比时间更久

坐落于泰山西北麓的灵岩寺尽管行政归属于济南市,但在地理特征和文化形态上,这座始建于东晋的古老寺院,几乎见证了泰山佛教文化发展完整的脉络。灵岩寺在唐代之时,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江苏南京栖霞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同为天下寺院“四绝”,而它在唐武宗时也难免于灭法的命运。寺院走过了1600多年的岁月,几度沉浮之后,灵岩寺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底蕴以古建筑遗存的方式呈现于世人面前。

灵岩寺早期的建筑多已不存,从现在寺院内所发掘出的遗迹可见当时宏大的建筑基础。有些尚未发掘,所见多为宋代以后所建。这里仍然保留着完好的佛像雕塑、石刻和墓塔等,可以说灵岩寺是一部中国佛教文化建筑艺术史。

站在巢穴岩的亭子可以尽揽灵岩风光,也把幽谷里的殿堂看得分明。灵岩寺是按传统的建筑格局布置的,在分块的空间内,依山就势,烟中轴线布局,且左右对称,四周绕以封闭的围墙,形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院落。也只有这样,灵岩寺才能在半山中形成一幅错落有致而灵活别致的画面。

刚过冬至,灵岩寺的清晨来得很晚,早上七点,东方的天际才依稀发亮。僧人早已做完早课,用完斋饭,一个僧人裹着棉袍围绕着辟支塔走了好几圈,也许这是一串巨大的无形念珠,每一步都会成为一颗坚实的圆润。这座八角九层阁楼式砖塔是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亦是宋代的遗存,史载此塔由僧人化缘筹款,花费63年建成。

灵岩寺背靠着的正是灵岩山的主峰——方山,方山山顶平坦,四壁如削,在《水经注》中形容它如玉玺。山上有一红门,名为积翠证盟龛,仿佛嵌在峭壁上的红宝石。有诗云:灵山削出玉芙蓉,绝胜江南天印峰。最是雨余堪画处,岚光秀色自重重。

而灵岩寺最为吸引我的是院内的青砖和取自本山的石块,接着地气,古朴的质感是经过千百年的打磨的;寺里的古树名木中也裹夹着柿子树,雪地上散落着红色的果子,静谧而灵动,与附近的古建筑群古今对应,颇有谐趣。

行走在院落里,古建筑与诵经声的相互交融让我产生一种穿越的错觉,也许灵岩寺做出了这样一个诠释:建筑是可以比时间更长久的。

如今灵岩寺依然继续着弘法,僧人依然维系着深山清修的秩序。深夜时,灵岩寺上方闪耀了千百年的星空,璀璨如初。

合龙寺:幽深山峪中的传说

前往合龙寺的路很简单,从万德镇出发,老乡会指给你通向武家庄乡的拐角,一路向东,蜿蜒着前行。经过武家庄、九曲、东侯庄,到了黄豆峪也就快到目的地了,继续向前,直至抵达一个平地,这里已是马路的尽头。合龙寺就位于这处幽静的山峪。

合龙寺群山环绕,溪水鸣流。寺院黑筒小瓦,白玉栏杆,飞檐翘脊,朱漆廊柱,褐红硬城墙,细致可见。大雄宝殿以北是观音阁,在阁楼上俯瞰全寺,气势威严,恢宏大气。

合龙寺所在的位置,正是曾经龙泉观的遗址。在寺内留有两块明代的石碑、一眼龙泉和一个柱础。遗存印证着旧时的龙泉观。

在以泉水著称的济南,百泉争涌,尤以七十二名泉而闻名天下。在济南所有名泉中,冠以“龙泉”的大小泉眼不下五处。有龙泉就有龙的传说,有龙泉的地方,就有以龙泉命名的寺院或道观。正所谓:“泉因龙腾而喷,寺因泉涌而名。”

在合龙寺大雄宝殿的东北侧,有一口井,就是当年见证龙泉观的那眼龙泉。龙泉内依旧有水,并且成为了合龙寺的主要饮用水水源。

作为灵岩寺的下院,这座新佛寺的落成还不到十年,而民间已有了合龙寺的传说。据说在20041月的奠基仪式上,天上突然出现了一群龙,有心人数了数,共计有53条,因为群龙的出现,这座寺院便命名为合龙寺。

通过辨认寺内嘉靖碑上较为清晰的碑文,得知龙泉观所在的山峪名叫凰斗峪,在明代曾是德王府的山场林地,千峰耸翠、万淙潺溪。

此地东连岱岳,西据灵岩,环顾四周,山峪中央有一块地,这里应该是一处极好的潜心修身的清静之所。

普照寺:隐居在后院的诗意

普照寺在泰山寺庙群中是距离城市最近的大寺院,也是岱阳唯一的四方丛林。

环山路以北有一所冯玉祥小学。从学校东侧的入口上山,五六分钟的步行就可望见古柏蔽日的山门,宁静幽雅。在岱麓凌汉峰下,秀峰环抱,翠柏掩映,普照寺的亭殿楼阁,气象峥嵘。相传寺院为六朝时所建,后历代皆有拓修。

普照寺的青砖和红墙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如果说灵岩寺是建立在一片古遗址上,那么普照寺则是隐于山脚处的旧式庭院。泰山寺院以大雄宝殿、摩松楼为中轴,形成三进式院落。两侧配以殿庑、禅房和花园等。

岩石的风化,加上植物的机械生长,普照寺内的古树根渐渐裸露于空气中。而树根张裂的缝隙由尘土填埋,青砖之间又冒出细草。清幽自然,更加充满禅意。普照寺属禅宗临济派,是华北的著名丛林。寺内的松柏庄重,使丛林更为深厚。

而普照寺真正的底蕴是要走进大殿东西侧的垂花门的,这道门通向后院。

后院有著名的“六朝松”,古松粗达数抱,枝密盘曲四伸,树冠如盖。松下为筛月亭,取“古松筛月”之意,每当皓月当空,松下银灰万点,如同筛月,故名。亭中有方形石桌,敲击四角及中间,则发出清脆如磬的五种音色,因名“五音石”。亭北为摩松楼。筛月亭联:“曲径云深宜种竹,空亭月朗正当楼”。冯玉祥隐居泰山时,写下很多白话诗,自称“丘八诗”,由赵望云配以漫画,刻制成碣,在院中也有存留。

后院又为菊林院,额题“菊林旧隐”的正房是清初元玉僧的居所。这位颇有成就的诗僧,曾遍植菊花,号称“菊圃”。居所已辟为纪念馆,而一副楹联“松曰好青,竹曰好绿;天吾一砖,地吾一瓦。”彰显着拙朴的诗韵和独特的禅味。

竹林寺:泰山上的悬云之谜

竹林寺在泰山西溪谷中,因为大雪封山,只好徒步前往。竹林寺应是泰山上海拔最高的佛寺了吧。

在路上,许多徒步者往返山上,带着两三个空瓶空壶,去汲取山泉。体力好的就到黑龙潭,冬阳融化了山上的雪,溪涧淙淙,注入潭内。灌满空瓶空壶后,或提,或挑,或拖,回去煮茶。一天往返三四次,既是锻炼,又品得香茗。人之一乐便是如此,在这上下间,取得一壶甘冽。喝完再去,人生如是,此为修行。

竹林寺流传着一个小和尚成仙的传说。小和尚在寺里一直受到大和尚的欺负,却依旧勤勤恳恳地干活打扫。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梦中得到仙人提点,他挖到了一株千年人参。不料被大和尚发现,并令他放水中熬煮。小和尚熬完等待大和尚来食用,但大和尚因会客而久久没出现。仙人再次指示这位老实的小和尚,小和尚终于喝完参汤,勤劳善良的小和尚连同竹林寺一同悠悠地升上天空。以后,人们就把空中的那个竹林寺取名“悬云寺”。

来到长寿桥,抬头就看见竹林寺的山门了,若遇到深秋溪谷起雾的天气,竹林寺就成真的“悬云寺”了。这里风景宜人,周围翠竹青青,松柏苍郁,溪水潺潺,曲径通幽,风景十分秀美。这一路上山,正是应了古人所写的“小径沿山,清流夹道,蟠曲羊肠,景随步换”。

据说竹林寺是泰山古刹,建修年代无考,自唐代以后屡兴屡废。记载中,竹林寺在元贞年间由名僧法海重修,声名远播,以至“东振齐鲁,北抵幽燕,西逾赵魏,南距大河,莫不闻风趋赴。”竹林寺也出过大德之僧,20岁始学浮屠的福岩曾到过竹林寺,爱其山水之胜而入寺修法。而福岩后受乡老的敦请,创建了泰山西麓的藏峰寺。

之后,竹林寺在一场火灾中焚毁,现在寺院在原址上仿唐代风格重新修建。尽管已无僧人在此修行弘法,而寺院的清净和殊胜似乎从未消减。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载文章、图片,版权均属《佛教文化》杂志,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510-82760303)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2015年02月25日
    2015年第1期
    总第135期
  • 2014年12月26日
    2014年第6期
    总第1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