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专栏 >正慈法师
造一个园名叫禅庐

记得有一年去台湾参学,因着台湾大学游祥洲教授的因缘,去食养山房。食养山房在山里,很不好找,常听到有人说“你不能不去食养山房”,“真要去了,你未必能订上位”。我心想,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地方?而当我站在食养山房门前,内心被它深深地震动了。

食养山房没有过度的细致拘谨,但充满禅机,时光在此也忍不住放慢了脚步。坐在其中进餐喝茶,就像在山林中,我想,这是我见过与大自然融和最好的建筑了。

这应该是我梦中的桃源,这应该是我想象的禅宗寺庙。食养山房就像一个梦一样,看到它之后就常常会想起它。我当时就有这个念头,天下禅林五祖寺应该有这样的禅房。这就是人生,我见到它了,想到它了,生起建一个禅庐的念头。

我很喜欢苏州园林,精心构造和布局的书房、亭台楼阁、格栅窗、步道,人工的构造和隐喻的自然景观,难怪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都对园林情有独钟。私人园林如今已经非常少了,武汉虞小风将自己的别墅小院做成园林格局,踱步其中心旷神怡。苏州的茶人叶放,五位好友的别墅后院打通,建成园林,更具文人雅致。“留半窗明月读经,捡一片白云补墙。”在园中,你可手握一卷,你可遥望远空,浮想联翩,你又可见疏竹弄影,残荷听雨……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的作品,在我看来过于现代,可它的移步易景也足见大师的水准,被它的意境美打动,我也忍不住在竹影婆娑的窗边拍照留念。尤其是博物馆的池边,用石做的山峦,那是切面非常平整的石,仿佛是一个山水画家挥笔而就的,绝对可以称得上完美的作品。

但作为一个现代僧人,没有办法完成明清园林格调,我更喜欢大唐、宋代文化和内涵。我觉得唐宋建筑更具有张力、气象,更有人文的内在。即使是厚重,我想作为一个出色的建筑也应不失轻盈,内部结构应是较为现代的,又非常沉静,有空间感、整体感,还应非常人性化。

禅庐的表现形式我想更多的是怎样赋予传统,结合这个时代来修建,现代人更能接受,说到底就是干净、简单、脱俗。而对于五祖寺,我当然更想做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建筑,一个寺庙、一个丛林,是独一无二的。另外,应把中国的佛教文化很好地融入,能让一代人去分享的建筑,这不仅是佛教的,也是一个美的存在。日本有首禅诗:“坐在法隆寺前的茶店里歇脚,吃着秋天刚刚成熟的柿子,耳边传来寺内的钟声。”我希望,在五祖寺,人们也能感受到这样的美好。

做园子我比较喜欢用日本的枯山水,白沙,石块,没有茂密的植物,只有枯寂空白的一隅。脱俗与静寂,是禅修的必要条件,也是禅庐必备的境界。不过我常在枯山水上给苔藓留一个角落,或是种一株鲜艳的桃花,在枯寂中显示生命力。

日本摄影师杉本博司,他有个建筑作品叫“雨听天”,是模仿千利休的“待庵”茶室建造的现代版。主题用竹子建造,只有屋顶是薄铁皮,原因是,下雨天能够听到雨打屋顶的声音。我想营造风的声音,有节奏感,像音乐。

禅庐的设计应该是南方有山有水,坐在里面,便可以感受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意境。当然也是要适宜安居的,冬暖夏凉,还要注意防潮。因此它应该是与日韩常有的建筑一样,是离开地面的。

我想,禅庐中的园子与寺中的其他部分一样,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禅僧将内心实体化的一个诠释。禅庐除了遮风挡雨之外,也应该是我们享受生命之乐,自然之美的地方。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载文章、图片,版权均属《佛教文化》杂志,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510-82760303)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2015年02月25日
    2015年第1期
    总第135期
  • 2014年12月26日
    2014年第6期
    总第1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