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栏目 > 佛学史话
王昌龄与佛教
作者:远尘 编辑:穆穆

王昌龄 (690年—756年)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河东晋阳(山西太原)人。擅长创作七言绝句,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因做过龙标尉,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词,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王昌龄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不仅是一位诗家天子,也是一位与佛有缘的文人,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他的佛教信仰,但通过他赞颂高僧德行,与高僧往来问道,以及游赏佛寺的诗歌作品,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对高僧的尊敬,对佛教信仰的虔诚,以及对佛寺生活环境的留恋。

在王昌龄的诗歌作品中,有相当数量的佛教题材作品。其中一部分内容是赞颂高僧德行的诗歌。如《静法师东斋》就是一首赞颂高僧隐居修道的诗歌作品。诗云:

筑室在人境,遂得真隐情。

春尽草木变,雨来池馆清。

琴书全雅道,视听已无生。

闭户脱三界,白云自虚盈。

诗歌中的静法师虽然居住在熙熙攘攘的尘世之中,但他的内心已经远离俗尘。静法师的这种修道心态正如陶渊明《饮酒诗》所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对这位能够身在俗尘,心离俗尘的静法师的修行信念深为赞叹。诗人还描述了静法师修道场所的环境优美,以及静法师热爱弹琴和读书的雅趣。诗人认为虽然静法师每天所听到的和看到的都是俗世中的一切,但他都能将俗世化为净土,达到无生的禅定之境。当静法师一人闭门修道之时,他就完全成了一位脱离三界的方外高人。从诗人的这首诗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对静法师的无限尊崇之情。

王昌龄的《题朱炼师山房》则描写了一位远尘离垢,烧香礼佛,真情待客的高僧形象。诗云:

叩齿焚香出世尘,斋坛鸣磐步虚人。

百花仙酝能留客,一饭胡麻度几春。

诗中的朱炼师是一位精进修道的高僧,诗人在他的修道山房中,看到朱炼师漱口焚香,鸣磬诵经,做佛事无比虔诚。而且,这位高僧能够以山中的香花泡茶、粗茶淡饭招待客人。他自己的生活也十分朴素。最后两句诗歌描述了朱炼师接引学人的方式,让学徒在品茶吃饭中品味禅法要旨。朱炼师接引学人的方式,与禅宗祖师教化弟子的方式相合。禅宗祖师主张日用是道,即日常生活中的穿衣吃饭,运水搬柴都是悟道的因缘。赵州禅师的“吃茶去”、“洗钵盂去”等公案,大珠慧海禅师的“饥来吃饭困来眠”公案,都劝告禅宗学徒要将吃饭睡觉和饮茶作为修道的因缘。无门慧开诗偈说:“云门胡饼赵州茶,信手拈来奉作家。细嚼清风原有味,饱餐明月却无渣。”诗偈即是日用是道的最好体现。对禅者而言,凡事顺其自然,就容易悟道,若是心向外求,常怀杂念妄想,就与禅修宗旨相违。

不论是赞颂高僧嘉德懿行的诗歌,还是与高僧往来问道的诗歌,都表明诗人与高僧往来的频繁,在与这些高僧的往来中,诗人不仅受到佛法的熏染,而且也加深了与高僧之间的法谊。

王昌龄的《遇薛明府谒聪上人》是诗人拜谒聪上人的所思所感,诗云:

欣逢柏梁故,共谒聪公禅。

石室无人到,绳床见虎眠。

阴崖常抱雪,枯涧为生泉。

出处虽云异,同欢在法筵。

诗人与好友柏梁一起前往拜谒高僧聪上人,聪上人居住在一个人迹罕至的石室之中,室内的陈设简单,只有绳床可眠。令诗人惊诧的是,在聪上人的石室内却见到了一只猛虎卧在绳床上睡眠。诗人由起初对猛虎害怕,转而赞叹高僧的摄受力。因为古代修道功深的高僧,能够以法力降伏猛虎,并为猛虎说皈依,从而使猛虎不再危害人类。诗人见此情景,对聪上人的修证功夫更加赞叹。诗人还描写了石室周围的景色——岩石上经常有积雪堆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会化为泉水。诗人在聪上人的石室中,感觉到远离俗尘和烦恼的惬意,并由此发出感慨:虽然自己与聪上人的身份不同,但在对佛法的见解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相互之间谈得很快乐。

由于王昌龄经常与高僧往来问道,便有机缘经常出入佛寺,作为一个诗人,在诗歌中描述佛寺见闻便成为其诗歌的重要内容。王昌龄诗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游赏佛寺的见闻。如《题僧房双桐》诗云:

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

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诗人描写了僧院中的棕榈花盛开的景象,僧房中由于少人往来,路上布满了苔藓。诗人看着僧院中萧条的景象,心中有些失落,见不到高僧,也得不到高僧的指点迷津,只闻到空中的棕榈花的香味。鲜花盛开的僧院无人往来,美景衬托了哀情,诗人多么希望环境清幽的佛寺能有高僧的住持。

 王昌龄的《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一诗,描写了诗人送友人至白马寺投宿的经过及沿途的景物。诗云:

鞍马上东门,徘徊入孤舟。

贤豪相追送,即棹千里流。

赤岸落日在,空波微烟收。

薄宦忘机括,醉来即淹留。

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

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

江月照吴县,西归梦中游。

诗人与诸友人一起在落日时分乘舟前往白马寺投宿。落日时分,风景如画,烟波浩渺,诗人与众人忽然有种见景即忘机的感觉。落日的晚景令人沉醉,大家都愿在此多停留一会儿。夜幕降临,众人见到明月掩映之下的古寺,更加感到古寺的肃穆庄严。进入白马寺,登上高楼。众人站在长廊之中,迎着习习凉风,忽然感觉夏日的夜晚,仿佛如秋天一般。在佛寺静谧的环境中,诗人感觉到自己仿佛是在西归的梦中游。通过这种描写,可看出诗人对白马寺优雅环境的爱慕与留恋。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载文章、图片,版权均属《佛教文化》杂志,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510-82760303)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2015年02月25日
    2015年第1期
    总第135期
  • 2014年12月26日
    2014年第6期
    总第1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