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专栏 >正慈法师
慈悲的温暖
 

记得一位大德说过:“可怜人、同情人、原谅人、关怀人等都可以算是慈悲精神的表现。慈悲的主要目的是心中无敌。无敌是心中没有敌人,没有过去的宿仇,也没有现在的怨家,更不制造未来的对头。所以不是仗权势而称无敌,也不是凭财力而称无敌,更不是靠武力打败一切人而称无敌,乃是以慈悲心照顾、原谅一切人。”

温暖人间,温暖的人间,人间有温暖,正是我所要表达的意思。这种温暖,是心底里触摸到的一份心境的发现,是世间的一种人与人之间非物质的,漫浸于精神感受中的内在的精神气质。梦想着曾经拥有过,而今失去中的美好东西。

慈悲是拔苦与乐之意,慈与悲,不是仅仅限于亲人、亲情,油然发自心底的情感,深度意义上的慈悲,包括曾经有负于你、我的非亲非故之人。感念、转念,转眼看世间,故有言:“大悲心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六祖惠能云:“慈悲即观音。”慈悲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慈悲地接受世间的一切相,在这接受中还带着心底深深的喜悦,这就是观音。

慈悲的心念,生起的自然,其实是没有太多的杂念的自性显露。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是与乐,帮助人得到快乐;悲是看到人有苦,助人离苦,叫做悲。佛教讲的慈悲,即拔苦与乐。有了慈悲心,才能“喜”,才能“舍”。为了自身,为了佛教,为了众生,不舍慈悲,才是佛法,这才是佛教。就像基督教讲的博爱是一个道理。佛教没有了慈悲,学佛的人不讲慈悲,这还是佛教吗?

佛教所讲发心的心路历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发展慈悲心念的生命之行旅。这也是做人的基础,走向真实成就、修行成佛的人性回归,返璞归真的过程。

慈悲的温暖,传递的是一种佛教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就是佛陀的本怀。作为佛的弟子,我们要让佛陀慈悲的情怀成为自己从心底散发出的一种气息。要把佛陀的智慧和精神继承,首先自己要明白,才懂得把慈悲心延伸,去影响,才能甘心情愿为了佛教事业愿意用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人为什么不会珍惜,不会关心自己身体,不会关爱众生,是因为柔软的心、慈悲心没有生起。慈悲心这个因、这个缘、这个根如果没有从心底觉醒觉照明白,慈悲心是不可能生长起来的。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怎样去关爱众生、普度众生呢?怎样去温暖别人的心呢?只有自己具足了慈悲,拥有了慈悲,懂得了慈悲,真正培养自己的佛心种子,自己在生活中感悟,自己对佛法感悟,才能真正做一个慈悲的人。

中国佛教协会提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有美好的内心才能改变环境,改变道场。我们需要佛法的慈悲,来自佛陀的慈悲的温暖,这也是人的天性散发出的人性光辉的一面。我们还有这么一颗慈悲的心,只是没有觉醒而已。我们应该发现、倡导它,让这颗慈悲心来感动自己感化自己。就像我们经常看电视、看文章一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就能够打动你。《心经》中讲真实不虚,慈悲就是真实不虚,你真正生起慈悲心,你就会爱护自己,关心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有佛性、人性,都需要得到尊重、理解、互相依赖的温暖,这是人性的温度。我们往往过分依赖外在的东西,而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力量。只要付出我们的爱心,都能够得到佛陀一样的智慧,像菩萨一样的慈悲,佛法的温暖,慈悲的温暖。人生是温暖的,需要我们提起正念,让我们的人生活得更感动,更精进,更慈悲。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载文章、图片,版权均属《佛教文化》杂志,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510-82760303)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2015年02月25日
    2015年第1期
    总第135期
  • 2014年12月26日
    2014年第6期
    总第134期